2022年专题
每天12时左右,来到位于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口的屠王大骨头饭店,还未靠近就能看到门口停放着不少车辆。很多人除了来这里品尝美食外,临走时还会买上几兜馒头、包子、豆馍等,更有人会买些面粉捎回家。究竟是何种魔力,让这家饭店的馒头等食物备受青睐?“饭店里用来蒸馒头、包子的面粉是我们自己磨的,蒸出来的馒头有一股自然的麦香味,口感筋道。”屠王大骨头饭店总经理杨应芬说。
在屠王大骨头饭店对面,有一栋普通的建筑,这是杨应芬投资60万元建设的磨坊。磨坊里的老磨,承载着她对食品安全的执着。“我们用传统技艺磨出的面更筋道,麦香味十足。”杨应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最本真的追求。
2020年,争取到项目资金后,杨应芬决定自建磨坊。从选址到建设,从设备选购到工艺流程设计,她都事必躬亲。简单装修的背后,是不简单的坚持:她饭店里的食品必须绿色、健康、卫生。“虽然做这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、人力和物力,但我觉得很值。”面对旁人的不解,杨应芬的回答总是如此坚定。
“山西山上的小麦颗粒小,生长周期长,自然清甜。因为那里气候寒冷,小麦不生虫,所以不会打农药。”说起选材,杨应芬用短短数语道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。
这种近乎苛刻的工艺流程,让屠王大骨头饭店的馒头、豆馍、包子散发出小时候妈妈蒸出来的那种独有的麦香味。许多食客专程驱车前来,不只是为了品尝地道的农家菜,更为了带走“有妈妈味道”的馒头。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,杨应芬正在筹划建设面粉厂,让更多人可以分享这分健康。
杨应芬采用传统的自主加工及发酵工艺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价值。虽然成本加上人工等费用不低,但杨应芬从未因此降低标准。
每天不到5时,杨应芬就会带着工人开始一天的准备工作:先将小麦进行淘洗,经过醒发用布吸干水分,最后把麦子运到磨坊磨面。
杨应芬说,人工淘洗小麦的工序异常辛苦。夏天还好,但到了冬天,她和工人每次淘洗完麦子都被冻得打哆嗦。“我们每天要淘洗1000公斤左右的麦子。冬天,淘洗完麦子后,我的腿得用电热毯暖半晌才能暖热。”杨应芬笑着说,“工人经常换,因为这活儿太苦了,很多人坚持不下来。”
除了白面外,杨应芬还磨五谷杂粮等。在她的饭店里,食品安全不是口号,而是浸透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实践。熟悉杨应芬的人都知道,她23年如一日地默默行善。作为餐饮从业者,她将食品安全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,并把初心使命融入日常经营。在杨应芬看来,让群众吃得放心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
正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,用杨应芬磨坊磨出的面蒸馒头,咬上一口,浓浓的麦香味瞬间在舌尖弥漫开来。
“为了让更多人吃上放心、安全、卫生的面,我计划在时机成熟时开一家面粉厂。”杨应芬说。
“客人反应特别好”这句简单的反馈,是对杨应芬多年坚守最好的肯定。从一间小饭店到自建磨坊,从传统经营到计划建设面粉厂,杨应芬用行动证明:食品安全没有捷径,只有脚踏实地;民生福祉没有终点,只有不断前行。杨应芬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经营着饭店,23年的坚守,不仅磨出了面粉的香甜,更磨出了一位餐饮从业者的本色。
记者 齐云霞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网免责声明: | |||||||
|
每天12时左右,来到位于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口的屠王大骨头饭店,还未靠近就能看到门口停放着不少车辆。很多人除了来这里品尝美食外,临走时还会买上几兜馒头、包子、豆馍等,更有人会买些面粉捎回家。究竟是何种魔力,让这家饭店的馒头等食物备受青睐?“饭店里用来蒸馒头、包子的面粉是我们自己磨的,蒸出来的馒头有一股自然的麦香味,口感筋道。”屠王大骨头饭店总经理杨应芬说。
在屠王大骨头饭店对面,有一栋普通的建筑,这是杨应芬投资60万元建设的磨坊。磨坊里的老磨,承载着她对食品安全的执着。“我们用传统技艺磨出的面更筋道,麦香味十足。”杨应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最本真的追求。
2020年,争取到项目资金后,杨应芬决定自建磨坊。从选址到建设,从设备选购到工艺流程设计,她都事必躬亲。简单装修的背后,是不简单的坚持:她饭店里的食品必须绿色、健康、卫生。“虽然做这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、人力和物力,但我觉得很值。”面对旁人的不解,杨应芬的回答总是如此坚定。
“山西山上的小麦颗粒小,生长周期长,自然清甜。因为那里气候寒冷,小麦不生虫,所以不会打农药。”说起选材,杨应芬用短短数语道尽了自己的良苦用心。
这种近乎苛刻的工艺流程,让屠王大骨头饭店的馒头、豆馍、包子散发出小时候妈妈蒸出来的那种独有的麦香味。许多食客专程驱车前来,不只是为了品尝地道的农家菜,更为了带走“有妈妈味道”的馒头。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,杨应芬正在筹划建设面粉厂,让更多人可以分享这分健康。
杨应芬采用传统的自主加工及发酵工艺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价值。虽然成本加上人工等费用不低,但杨应芬从未因此降低标准。
每天不到5时,杨应芬就会带着工人开始一天的准备工作:先将小麦进行淘洗,经过醒发用布吸干水分,最后把麦子运到磨坊磨面。
杨应芬说,人工淘洗小麦的工序异常辛苦。夏天还好,但到了冬天,她和工人每次淘洗完麦子都被冻得打哆嗦。“我们每天要淘洗1000公斤左右的麦子。冬天,淘洗完麦子后,我的腿得用电热毯暖半晌才能暖热。”杨应芬笑着说,“工人经常换,因为这活儿太苦了,很多人坚持不下来。”
除了白面外,杨应芬还磨五谷杂粮等。在她的饭店里,食品安全不是口号,而是浸透在每一个细节中的实践。熟悉杨应芬的人都知道,她23年如一日地默默行善。作为餐饮从业者,她将食品安全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,并把初心使命融入日常经营。在杨应芬看来,让群众吃得放心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
正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,用杨应芬磨坊磨出的面蒸馒头,咬上一口,浓浓的麦香味瞬间在舌尖弥漫开来。
“为了让更多人吃上放心、安全、卫生的面,我计划在时机成熟时开一家面粉厂。”杨应芬说。
“客人反应特别好”这句简单的反馈,是对杨应芬多年坚守最好的肯定。从一间小饭店到自建磨坊,从传统经营到计划建设面粉厂,杨应芬用行动证明:食品安全没有捷径,只有脚踏实地;民生福祉没有终点,只有不断前行。杨应芬像经营自己的家一样经营着饭店,23年的坚守,不仅磨出了面粉的香甜,更磨出了一位餐饮从业者的本色。
记者 齐云霞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网免责声明: | |||||||
|
|
|